【谈文绎史】
作者:蒋蓝(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苏东坡非常喜爱狗,黄耳与狗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君
任职杭州时,天涯他与苏伯固交往颇密,东坡苏伯固回吴中故居,爱犬东坡为之送行,黄耳鸣潮作《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词:“遣黄耳,随君随君去。天涯若到松江呼小渡……春衫犹是东坡,小蛮针线,爱犬曾湿西湖雨。黄耳”黄耳是随君西晋文人陆机养的一条狗,有“黄耳传书”的天涯典故:一次,陆机写了一封家书,东坡装入竹筒,爱犬绑在狗的脖子上,让它送回家。狗日夜不息地赶路,携程家人见到书信后,给陆机回了信,狗又上路翻山越岭,前往京城。家乡和洛阳相隔甚远,人往返需50天,而黄耳只用了半个月。这只狗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人们称之为“黄耳冢”。东坡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多次引用在自己的作品里。
被贬密州时,东坡豢养了一条剽悍的黄犬,这是一只可以打猎的狗。他于是“左牵黄,右擎苍,庆余年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有黄犬伴随身边,东坡跃马在前,意气风发,一展人生快意豪情。
宋朝时,羊肉价格大大高于猪肉,惠州城里每天只宰几只羊,东坡手头紧,只能买剩下的羊骨架,上料烘烤,分明是“焦盐羊排骨”。他把羊骨缝也啃得干干净净,骨头扔给狗,然而狗一点儿肉都没得吃。东坡写信给苏辙,自嘲道:“众狗不悦。”可见那时苏家不止一只狗。
苏东坡曾专门为爱犬写了一首颇有来历的长诗。
东坡到儋州不久,一条瘦骨嶙峋的流浪狗登门,见主人不驱赶,就不走了。这条狗嘴黑,苏东坡于是命名为“乌嘴”,显然是在向历史上的忠犬黄耳致敬。
被收留时乌嘴已奄奄一息,东坡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乌嘴吃饱。乌嘴逐渐强壮,与主人形影不离,白天陪着主人“识宾客”,晚上守卫门户。闲暇无事,东坡笑看乌嘴“跳踉趁童仆,吐舌喘汗雨”。一只忠犬,在海南岛偏僻的一角让他感受到温情。
乌嘴顽皮且贪吃,甚至偷吃柜台上的肉,家人要责打它,东坡拦着、护着,说这是小缺点,应该原谅它。闲来时,东坡也会和乌嘴说话,轻拍着它的背,逗它说:“乌嘴啊乌嘴,你幸亏遇到了我,才免去被放在锅中烹煮的灾祸。”乌嘴似乎听懂了主人的意思,点着头、摇着尾,露出了感激的眼神。
当地百姓十分淳朴,他们很喜欢平易近人的东坡先生。他们常给东坡送肉,东坡和乌嘴一同欢呼……
乌嘴陪伴东坡度过近4年时光。公元1100年,朝廷赦免苏东坡,他终于能北归了。看着乌嘴,东坡思考着它的前途命运,写下了一首咏狗诗。诗没有题目,只有长长的诗序:“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
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
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
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
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
跳踉趁僮仆,吐舌喘汗雨。
长桥不肯蹑,径渡清深浦。
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
盗肉亦小疵,鞭棰当贳汝。
再拜谢厚恩,天不遣言语。
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
这首咏狗诗共20句,写得十分生动有趣。懂事而又顽皮的乌嘴是幸运的,它不仅遇到了东坡这个心地善良、童心未泯的主人,还因东坡的这首名诗,让今天的人们依然看到它的一举一动。清代诗人汪师韩评价说,东坡“一时戏笔,摹绘人情”。
当东坡的三子苏过搀扶着他登船时,东坡带着《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释手稿和乌嘴渡海北返抵达广西合浦县,再一路辗转终于抵达苏东坡人生的最后一站常州。此时东坡的生命,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了。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廿八日,东坡弥留病榻,乌嘴陪伴在侧。
人至大限,不知苏东坡会不会回忆起自己少年时在出生地眉州连鳌山下喂养的那一只病狗。
曹学佺《蜀中名胜志》卷之十二“上川南道眉州下”记述:“《志》又云:连鳌山,在西南九十里,山形如鳌,旁即栖云寺,东坡少时读书寺中……”《眉山县志》记载:“栖云寺,治西八十里,连鳌山旁。苏轼有《病狗赋》书于壁。”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得知《病狗赋》的具体内容了,但根据他的《却鼠刀铭》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东坡祈祷病狗得以康复的一篇少作。这样看来,东坡的爱犬情结几乎贯穿了一生。
《日报》(2024年11月01日 16版)